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,多年来东莞市存在着大量黑臭难闻的河流,河流黑臭不仅影响城市形象,也严重降低了民生幸福感。2019年东莞市全面打响农村黑臭水体“攻坚战”,东莞市积极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,致力于解决农村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,从形如墨汁、黑臭难闻,到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,东莞市3年治水攻坚已见实效。
记者8月29日从东莞市生态环境局获悉,如今在全市53条农村黑臭水体中,2021年完成了7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,7条农村黑臭水体截至目前已稳定消除黑臭,总体治理效果较明显。根据今年1月到7月的水质数据显示,连续7个月48条农村黑臭水体没有出现黑臭,连续3个月51条农村黑臭水体没有出现黑臭。2022年预计完成20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,推动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见实效。
剿黑除劣 黑水沟变清渠
位于寮步镇上底村的上底高灌渠为重点整治河涌之一,全长约1500米,自2019年全市打响农村黑臭水体“攻坚战”以来,寮步治水指挥部积极展开黑臭水体整治工作。
如今在记者眼前的上底高灌渠水体清澈见底,偶尔还能瞥见河底一两条小鱼游过,沿着岸边走过完全没有闻到刺鼻的异味,两岸布满了花草植被,一幅碧水荡漾、绿树依依的水生态景观,河涌两岸道路全线贯通,两边都是铺满红砖的休闲步道以供村民们散步。
寮步治水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尹焕明告诉记者,上底高灌渠已存在很多年了,之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,两岸居民生活污水、工厂工业污水都排放到这里,导致昔日清澈的河涌变得又黑又臭,两岸长满荒草,河涌底全是厚厚的黑色淤泥,散发着难闻的异味,周边的居民都是怨声载道。
项目于2019年12月6日进场施工,于2019年12月底项目水体消除黑臭,水质达到不黑不臭标准;于2020年6月在消除黑臭的基础上,增加考核水质指标(常规4项)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限值,并稳定维持。
上底河涌服务单位陈洪华告诉记者,要完成上底高灌渠黑臭水体的整治,要先从控源截污抓起,在项目排渠沿途建设截污管道,目前截污管道长度为780m,通过沿途建设截污管道收纳沿河排污口污水,收纳沿河排污口污水。然后进行清淤清障工作,消减污泥的同时疏通河道。
陈洪华告诉记者,上底高灌渠的整治有两个较大的难点,比如:沿河周边的工业区排污口污水直排河涌,排污口分散;长期的污染物积累导致河道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,并且上有断头无自然生态补水,水量少,水位低,所以安装了多种水生态修复系统,以促使水体生态系统恢复自净能力。同时修建蓄水坝保持上底高灌渠的日常水位。
记者从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,根据农村黑臭水体监测标准,2022年1月至7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,寮步镇上底高灌渠透明度、溶解氧、氨氮这3个指标已稳定达到IV类水,其中1月、3月、4月、7月透明度、溶解氧、氨氮这3个指标达到Ⅲ类水标准。
为维系上底高灌渠长制久清,防止水体返黑返臭,寮步成立53人的水面保洁队伍,负责河道的水面保洁工作;聘请第三方及时对镇属、村属堤坝进行管理养护,“整治后,村民都很乐意沿着河边散步了,尤其是晚饭过后,这里已经成为两岸居民首选的休闲漫步道,现在这里已经闻不到任何异味了。”尹焕明说。
治理后的上底高灌渠
同样作为重点整治河涌之一的刘陂排水沟位于大朗镇洋乌村,起点为洋乌村洋陂一区583号附近,全长约50米,汇水范围为洋乌村洋陂一区部分区域。在整治前,该排渠周边环境脏乱,两岸长满荒草,河里的水又黑又臭。水沟河床并未进行硬底化,长期受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影响,排渠内淤泥堆积严重。
为深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,2021年大朗镇按照“一河一策”原则,制定松柏朗支渠(刘陂排水沟)整治方案。刘陂排水沟问题在水里,根子在岸上。想要治理刘陂排水沟就要从控源截污抓起,该排渠主要污染成因是汇水范围内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到排渠内,大朗镇采取排污口截污纳管方式,通过新建管道从直排口将污水接入污水管网。工程新建一条总长139米的污水重力管将污水接入升平北路污水管网,消除污水直排入渠情况。大朗镇对排渠进行干式清淤,采用岸上挖机和人工清淤,并对排渠进行硬底化,拓宽排渠宽度至2.6米,两岸建设混凝土渠壁,保障排渠的排水防涝功能。
前期工程建设是基础,后期运维管理是关键。在整治工程完成后,日常保洁由洋乌村委会负责派员定期对沟渠进行清洁,大朗镇水务运营中心对排水沟截污设施进行定期清理维护,确保刘陂排水沟长制久清,防止水体返黑返臭。
治理前后的刘陂排水沟
以完善污水管网系统为核心 市级统筹协同作战
水污染问题表现在水里,根子在岸上,核心在管网,东莞市以完善污水管网系统为核心,全面开展管网完善工程,提升污水管网收集率。
自2021年开始,东莞市推进13座污水处理厂新(扩)建;在还不能接入污水处理厂的区域,共建成96座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,待新(扩)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后,再及时清退部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。
记者从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,截至2022年7月底,全市2022年新建管网长度达361.94公里,累计建成截污管网达1.4万公里(2020年、2021年分别新建管网5700公里、1337.91公里),自然村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率为33.76%,全市1335个自然村里有1290个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。全市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完成率98.59%,生活污水处理完成率99.85%。自此1335条自然村基本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,农村黑臭水体沿岸排污口共完成整治1740个。
东莞市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工作,在市级统筹方面,市委书记、市长为治水第一责任人,市委、市政府始终把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摆在突出位置,列入党政班子工作考核、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等各种考核任务里;截至目前,市领导班子包镇督导达200余次。
先后印发了《东莞市2022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》《东莞市深入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》等一系列工作方案,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纳入环保责考、水污染防治考核、河长制考核里,促使各镇街认真对待,保质保量完成整治任务。
此外,在协同作战作战方面,确保镇街落实黑臭水体整治工作,形成三级指挥体系,通过建立“市级-流域-镇级”三级指挥架构,形成了高效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。要求每月对农村黑臭水体至少监测1次,对水质改善缓慢、反弹的水体重点关注。市治水现场指挥部、执行力督导组、市河长办、市生态环境局等多个部门履行相关职责,每个星期专人到现场检查、督导工作,查找问题并压实整改责任。截至目前,三级治水指挥部系统共有730人,其中专职办公人员超过500人;三级河长共有1040名。
近年来,越来越多“黑臭河涌”重新恢复成一条条“生态河”。昔日垃圾成堆又黑又臭,到处都是脏兮兮的破布条和包装袋,厚厚沉底的黑色淤泥已成为过去。而今,市民沿着河涌走过,已是清流激荡、花草吐芳、百鸟歌唱的和谐景象。